没讲完的故事——王卫柴烧陶艺作品《癞蛤蟆的爱情》

2003年夏天,我在厦门海沧的囷瑶村租了个农家院,在院里筑起了柴窑,利用业余时间做陶。质朴真诚的房东一家和同样可爱的村民邻居,给了我四年快乐的时光,农家生活也激发了我的许多灵感。

筑窑 1

筑窑 2

工作室
美妙的夏夜,我们总在院子里纳凉,常有癞蛤蟆的身影在旮旯角落里出现,半晌不动,偶尔蹦跶一下,让我感觉像是智慧的隐者。它是出来觅食?还是求偶?或者只是简单散散步?它有什么样的生活?或者愿望?这些荒诞的奇想使我决定以癞蛤蟆为母题做一组作品。

王卫 │《打哈欠的癞蛤蟆》
除了传说中的“金蟾”,癞蛤蟆在东西方都是不受待见的动物。老百姓称之为“癞蛤蟆”,其实是带着厌恶、鄙视的态度,大概是觉得它又脏又丑又有毒吧。这么邪恶丑陋的东西在人们的物种分类里大概是最最底层的了,因此,才有“癞蛤蟆想吃天鹅肉”、“癞蛤蟆打哈欠——成不了气候”等等之类的调侃,似乎这么卑贱的物种连打个哈欠,做个梦的权利都不配有,还让不让人好好做蛤蟆了?

王卫 │《洗澡的癞蛤蟆》
在我看来,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芸芸众生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,打个哈欠同样成不了气候,但却实在应该有梦想,就像癞蛤蟆不仅可以想想天鹅肉,它还可以谈个恋爱啥的……。我开始用卷泥写意的手法编造癞蛤蟆从单身到恋爱的故事,用柴烧使它有粗粝而又温暖的质感。在这个故事里,我希望我的蛤蟆自在、智慧,有梦有爱有尊严;希望它有人性,甚至进而有神性,于是就有了这组作品。

王卫 │《思春的癞蛤蟆》

王卫 │《数星星的癞蛤蟆》

王卫 │《跳舞的癞蛤蟆》

王卫 │《怀孕的癞蛤蟆》
那段时间,我常把自己内化成一只蛤蟆,甚至还起了个“厦门蛤蟆”的网名,后来,“厦门蛤蟆”去了央美读研,卷泥柴烧蛤蟆的故事就中断了。其实,在我做癞蛤蟆的的时候,“厦门蛤蟆”也在恋爱,她帮我烧窑的照片是我心里最美的画面。今天,厦门蛤蟆的故事还在继续,只是增加了内容,换了方式。然而,曾经那种业余却极为纯粹的状态,那种只为悦己、享受劳作的状态却难以找回了,我很怀念。

烧窑